中國B2B三劍客
隨著馬云的阿里巴巴在中國香港上市步伐進入倒計時,以阿里巴巴、慧聰網和網盛科技為代表的中國B2B三劍客將完全露出真面目,并將可能成為許多人憧憬的對象。當然,三劍客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將左右中國未來B2B市場的發展。
對此,慧聰網老總郭凡生認為,“有人問,阿里巴巴上市會不會給慧聰帶來壓力,其實這是好事情。阿里巴巴做得越好、市值越大,對中國來說一定越是好事。我們兩家企業都在香港上市,它市值好,我們肯定不會吃虧。而且我覺得阿里巴巴是一家好公司,我特別希望他們趕快上市。”
但是,上市是否意味著中國B2B的成功呢?截至目前,我們尚未知道阿里巴巴這家一直以來在經營方面有些神秘的企業的情況,但從慧聰網和網盛科技的經濟指標來看,所謂的B2B模式至少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真正找到出路,上市也沒有改變這一事實。
據報道,截至2006年9月,慧聰的營業額為2.09億元,這個數據與上一年度的同期數據驚人地相同,但虧損則翻了一番不止,達到了6067.8萬元,而其上年同期虧損數據僅為2553.2萬元。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網盛科技,去年12月15日在深圳證交所上市以來的公開數據表明,其2006年年度主營業務增長率為-1.77%,凈利潤增長率為-3.07%,都出現了負增長,這種情況即使對于大多數傳統企業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根據網盛科技的公告,在去年融資2億多元人民幣之后,其2007年半年報及預計2007年1-9月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30%-50%,這個增長率顯然與目前中國內地上市企業相比并不十分突出。
然而更令人納悶的是,網盛科技今年7月24日的公告稱,將用總計不超過1.5億元的額度申購新股,難道網盛科技去年發行新股獲得的資金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并未用于網站的新技術開發,也未通過大規模收購獲得高速增長?
據了解,網盛科技的股價在最近幾個月下跌了差不多50%,而與此同時,中國各大指數卻差不多上升了50%。
未老先衰?
對于網盛科技與慧聰網經營方面增長力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多次試圖采訪網盛科技的當家人孫德良和慧聰網的老總郭凡生。但據網盛科技德辦公室主任陳小姐告知,孫先生最近根本沒有時間接受采訪。慧聰網公關鄒小姐則表示,郭凡生之前曾就網盛 “小門戶+聯盟”模式做過評價,所以在此也不贅言了。她還強調稱,慧聰有屬于自己的較為成功的B2B電子商務經營模式,只想做最好的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其他對手怎么樣,不是他們所關注的。
而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查詢,此前在回答網盛科技高股價低收益的疑問時,孫德良曾表示,網盛科技在二級市場的表現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上市開了個好頭,認為網盛科技股價逆市飛揚是“可以理解的”。孫德良認為,公司股票在二級市場受到投資者熱捧基于三個原因,首先是企業本質不錯,公司旗下的化工、紡織、醫藥網站具有可持續增長的盈利模式;第二,公司小門戶+聯盟的運營模式前景可期;第三,投資者看好互聯網的未來。不過,跟孫德良同是浙江人的互聯網專家——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則認為 “國內股市必將毀掉網盛”。
在今年6月28日的中國行業網站投資與發展高峰論壇上,慧聰網老總郭凡生曾評價網盛科技說,目前正大力開展的行業網站是 “蒼蠅趴在玻璃窗上,有光明沒前途”。
此外,在2007中國互聯網大會上,郭凡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我在幾次研討會上,包括孫總在的研討會上我已經公開說了,我對這種模式有很多擔心或者是不看好。第一,從網盛的角度來說,去年的報表和前年上市以前的報表相比,沒有什么增長,這不是互聯網公司的模式。如果一個公司自己的主體業務不增長,靠收購,靠把別的業務做起來,做大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管理問題,管的住嗎。第二個問題,當我們把許多網站放在一起,我們怎么把他們的技術打通,實際上慧聰就是一個綜合的網站,包括工程、汽車用品、汽車配件,很多都是行業第一的,我這三十多個網站打通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是在法人主體下打通,你不打通就撤你,這都很困難。而且互聯網本身的技術平臺創造一個價值。還有一個,現在很多網站大多數在技術開發上、水平上不是很高,QQ是做技術的公司,把MSN擠的就只有10%多的市場,但如果你們的技術不行,不會做到這些。如果是一個松散型的聯盟我不看好,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大公司是靠松散型的公司做出來的。如果做好,是奇跡,但不符合經濟學、管理學告訴我們的所有案例。”
著名IT評論家洪波在其博客中以《那些“老”互聯網公司》為題的文章中說,“中國的互聯網向公眾開放,滿打滿算只有十來年的歷史,最”老“的互聯網公司也不過是十年老店而已。不過,我這里所說的‘老’,并非完全是一個時間概念,主要是說肌體的生命力。成立于1997-1999年之間的那些互聯網公司,如今都成了中國互聯網上的權貴,德高望重,頤指氣使。更重要的是,與他們占有的資源、資金和人才相比,他們能為中國互聯網帶來的創新和價值已經今非昔比,他們日新月異的青年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每年百分之幾百的增長也早就成了一個遙遠的回憶。不光是中國,在美國,很多人認為Yahoo!也老了,其實Yahoo!不過才13歲,但跟9歲的Google相比,Yahoo!確實老態畢現。在一個變動快速的行業,新的涌現得快,老去得也快,所謂新,只是瞬間的事。不過好玩兒的是,這幾年一些‘老’公司在失去銳氣,成功地淪落為互聯網上的傳統行業之后,卻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還有很多‘老’公司也在盤算著投資者口袋里的錢。”
分析師:各種商業模式會長期并存
上海易繁咨詢公司的分析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認為,無論是阿里巴巴、慧聰網還是網盛科技,在成功實現上市以后,將在嚴格的監管下暴露出中國B2B的真實現狀,慧聰網和網盛科技已經證明中國B2B并不成功,而阿里巴巴由于此前并非上市公司,大家對它經營狀況的了解是很封閉和片面的,今后衡量他們的唯一標準就是通過互聯網的盈利能力、高速增長能力和擴張能力,如果做不到,那么他們的結果當然只能落魄成互聯網上的傳統產業。
易觀分析師宋星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第一,網盛科技的所謂新模式目前本質上是各個中小門戶商機信息的聚合,然后通過網盛提供的垂直搜索引擎——“生意寶”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搜索入口和結果呈現。這個模式對于這個產業的各方主體有如下幾個好處:對于買方,通過一個入口可以訪問更多的信息;對于賣方,發布在某個網站上的信息能夠被更多的買家看到;對于小門戶,被用戶發現并訪問的機會增加;對于盟主,如網盛,網站流量和品牌獲得提升,并且彌補了自己聚焦在一個行業上的行業局限性。但這個模式目前并不賺錢,進行這個聯盟的初衷是否是為了賺錢還值得商榷。從目前情況看,這個聯盟還只是在信息層面上的聯盟,或者說僅是信息聚合和呈現的聯盟。如果希望賺錢,還需要進入服務層面的聯盟,即真正在聯盟內建立用戶服務的標準,使用戶體驗統一化,目前還很難達到這樣的深度聯盟層面。僅從賺錢與否的角度看,這個聯盟還不算成功,但從戰略角度看,從幫助門戶克服行業門戶的規模局限性,提升小門戶的PV和用戶數量上看,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對于網盛科技的股價,宋星認為,目前價格較高與其本身概念比較新穎,且這一概念有實際價值有關。另外,跟網盛在我國股市上特殊的身份——唯一的高科技互聯網股的概念也有關。當然,我國股市的個股股價決定因素很多,其中可能跟網盛本身的基本面相關性不大。
對于未來中國B2B市場的競爭格局,宋星認為,理性地判斷,各種B2B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會長期并存,會并行不悖下去。阿里巴巴的模式,網盛肯定做不了,但網盛的優勢,阿里巴巴也很難獲得。綜合和垂直各有各的優勢,并不存在互相吞并的問題。這是用戶需求的多樣化決定的,也是服務的行業本身各有壁壘所造成的。未來B2B電子商務會有很多不同的商業模式出現,新商業模式實際上現在正在出現,而且勢頭不錯,有些已經在贏利。如果說B2B電子商務存在集中趨勢,那么一定是在各個相同商業模式內部出現集中,這個難免。但總體市場肯定是百花齊放。因此,可以看見共同的成功,而不在于戰勝所謂“競爭對手”的成功——某種意義上,網盛科技和阿里巴巴并不在一個層面上進行競爭。
網絡購物省時省力后想省心
時代變了,與以往男女老少一起扎推商場、超市不同,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普及,作為一種全新的客戶服務渠道,用戶只需在有網絡的條件下,敲敲鍵盤,就可以完成購物的全過程。但是正因為一切都是通過網絡來完成的,缺少了面對面的過程,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是,“網絡購物”安全嗎?
《中國互聯網熱點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有17.9%的網民在半年內有過網絡購物經歷。為什么選擇“網絡購物”?在杭州市某媒體工作的小翁說,足不出戶就可以“逛”商店,而且網上的信息量大,選擇的余地大,別說貨比三家,就是貨比三萬家也沒問題,而且網絡店鋪還是24小時營業。
淘寶網近日發布的《2007年上半年淘寶網購物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網絡購物總額達233億元。其中,淘寶網2007年上半年的總成交額突破157億元人民幣,接近2006年淘寶網全年成交額。
但是,就在消費者享受著省時、省力帶來的便捷時,由于不見人、不見實物,一些諸如網上交易不安全、消費者收到的物品與網上的宣傳資料不符、消費者付款后一直收不到貨品、售后服務沒有保障等問題卻浮出水面。網購產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追索產品銷售者的責任難,網絡購物往往不開發票,沒有保修,消費者維權難。
省時、省力后再能省心,成了消費者的莫大期待。浙江六合律師事務所王紅燕律師認為,作為消費者要注意選擇有一定信譽度的交易平臺,交易平臺一方則應該負有審查賣方發布信息的義務。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有關部門應對網絡交易市場的信息發布、準入資格、買賣細節、電子支付、各方責任等方面都進行明確的界定和規范,使網絡購物進入良性循環。 新華社
//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