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11月2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評論版(15版),題目被編輯改為《靠法律保護互聯網領域創新》并有所刪節。
《互聯網領域還有多少創業機會》,這是最近一位名叫陸建國的IT觀察者寫的一篇文章,雖然寫得簡單,卻在網上流傳甚廣,它無疑道出了很多有志于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心中的困惑和焦慮,于是引起共鳴而被大量轉載也就在情理之中。
互聯網在中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以來,成就了很多如今我們都極其熟悉的優秀公司和明顯創業者。于是無數年輕人在這些傳奇故事的激勵下奮不顧身地投身到互聯網的大浪潮中去。
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年輕的互聯網創業者在尋求資金時卻屢屢遭遇投資人的尷尬審問:“如果騰訊也做這個你怎么辦?如果新浪也做這個你怎么辦?”
很多創新互聯網公司在歷盡艱難獲得流量并初具影響力之時,不是被業界巨頭收購而扼殺了獨立成長機會,便是遭遇模式抄襲而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以GOOGLE、CISCO為首的世界巨頭正打開鷹一樣的眼睛在全世界尋找可口的獵物,國內的騰訊也毫不客氣地抄襲每一個出色的創新模式。專業博客網站在遭遇門戶網站的競爭之后整個行業幾乎滅亡。雖然一向強調“專注”的李彥宏在被媒體問及百度是否會進入其他領域時也表示“新的領域就得由新的公司來做”,但這同樣避免不了創新公司遭遇來自巨頭們的無情壓力!
攜程網的創始人之一季琦早在三年前就已經斷言“互聯網已不再機會”,于是專心做酒店。已經離開騰訊的原創始人之一曾李青在今年的某次活動上也告誡互聯網創業者“創業要避開騰訊”,但很多人納悶,幾乎什么都做的騰訊能避得開嗎?互聯網巨頭利用深厚的技術積累和海量的用戶基礎,抄襲起同行的產品來似乎比任何其他行業都要來得容易。在巨頭林立的后互聯網時代,年輕的后來者究竟路在何方?
實際上,關于巨頭們對后來者的威脅,業界已經不止一次在討論知識產權、專利的保護問題。即使作為巨頭的代表,張朝陽在權衡各種利益之后依然在今年年中的CHINAJOY大會和剛剛過去不久的互聯網大會上兩次提到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的重要性,甚至還因此挑起同存在版權爭議的迅雷、優酷等公司的爭端。雖然硅谷在初期的快速發展也是得益于較為寬松的法制環境,但當逐漸進入成熟期后,加州更為嚴苛的知識產權法無疑確保了硅谷的持續繁榮和對年輕科技人才經久不衰的吸引力。對于同樣已經度過蠻荒時代的國內互聯網行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的確應該被提上更為重要的日程。只有對知識產權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后來的年輕人、創新者才有機會獲得一席之地。
如果國內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的工作沒有做好,如果繼續放任巨頭們對后來創新者的肆意蹂躪,互聯網行業將慢慢失去對年輕人吸引力,從另一個角度看,優秀人才的創新的思維也會逐漸遠離此處,或許媒體也將失去報道它的熱情。如果那樣,互聯網將在崛起并繁榮十幾年后便快速淪為光鮮不在、死氣沉沉的傳統行業,那才是這個行業的令人心寒的悲哀!
當然,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努力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國家知識產權局每年都制定知識產權行動計劃,今年8月份,北京郵電大學成立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致力于為網絡知識產權、網絡版權、電子商務等領域的網絡立法提供支撐。
但是,互聯網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的徹底改觀畢竟還需時日,在這個過渡過程中,作為依然懷揣互聯網創業夢想的年輕人,究竟還有什么樣的機會?
2009年初上海的互聯網草根大會上,前榕樹下網站的經營者、如今的著名出版商路金波在接受采訪被問及如何看待年輕人的互聯網創業熱情時表示“互聯網只是個工具而已,它本身并不是個事,關鍵是要找到自己喜歡的那個事”。雖然路金波的觀點或多或少透露出其對榕樹下網站經營失敗的無奈,但持互聯網工具論的業內人士卻為數不少。
筆者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認同互聯網工具論才提及此事。當后來者在巨頭們幾近壟斷的純互聯網虛擬服務領域已難有出頭之日時,另辟蹊徑無疑是唯一的出路,而互聯網工具論正好為此提供了絕好的理論指導。電子商務無疑是互聯網工具論的最好佐證。當當網的李國慶不只一次在媒體上強調其在圖書領域所擁有的經驗和資源正是當當網能夠立足的根本,譚文勝在創辦北斗手機網之前已經成功開辦過手機連鎖賣場。他們業已積累的行業優勢足以讓他們在險惡的互聯網領域站穩腳跟。
誠然,如果能夠在自己所喜歡并擅長的某個行業或領域里,尋找到互聯網工具的殺手級應用,那些經營虛擬的純互聯網業務的公司將很難抄襲。巨頭們喜歡抄襲的是那些在原有的技術積累和用戶基礎之上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做到的領域,就像騰訊抄襲其他社交網站上的游戲一樣簡直易如反掌,而對于那些需要耗費巨大時間精力學習行業知識和積累行業資源的領域,臃腫的巨頭們也許會有點隔行如隔山的感覺,根本就沒有任何抄襲的理由和興致。或許這正是另一條能夠通向羅馬的互聯網創業陽光大道!